在郎溪梅渚鎮(zhèn)和江蘇高淳縣椏溪鎮(zhèn)之間,有一條至今留世最早的人工運河——胥河。在胥河兩岸,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儺戲——跳五猖。
聽說郎溪正月十五又要舉行跳五猖活動,記者提前一天來到郎溪,第二天一早天不亮就驅(qū)車趕往梅渚鎮(zhèn)。恬靜的田野鄉(xiāng)道上,跳五猖隊伍 浩浩蕩蕩從梅渚周家村出來,引路旗在前,門司領(lǐng)鑼鼓隊及“叉將”、“回避”、“肅靜”牌隨后。身著古裝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敲鑼、打鼓,挑籃、扛旗,鞭炮齊鳴,一派歡騰景象。
古老而悠久的民間舞蹈跳五猖,是古代胥河兩岸村民,為緬懷西漢治水英雄張渤而設(shè)立的一種祭祀。胥河南北兩岸雖然都有這一儀式,但南岸郎溪縣周家跳五猖古樸、凝重,蘊含著古文化內(nèi)涵深厚,較好地保存了其原生形態(tài)。因而2006年12月被列為首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梅渚文廣站站長程寨軍告訴記者,目前整個梅渚了解五猖角色的留世老人僅六人,懂得跳五猖整個流程的周際奎老人今年已經(jīng)100歲高齡,他雖然已無法親自表演,但老人兒子周榮全繼承了他的衣缽。如今,跳五猖傳承人已申報增至24人,今年跳五猖隊伍就有110多人。
周榮全在跳五猖隊伍里跳和尚,他帶著和尚面具,時而扭著絲步,時而腰身輕扭,舞步十分精彩。周榮全告訴記者,和尚是跳五猖中引請五猖神的重要角色。他們一家四代都是跳和尚的,他是1991年開始跳的。
記者前幾年曾隨國家一級編劇民俗專家茆耕茹一起去周村探訪跳五猖。茆耕茹認(rèn)為,郎溪跳五猖作為儺戲的一種,它所涵蓋的歷史和表達(dá)的形式都區(qū)別于其他地方。他希望后人對跳五猖傳承要力求保持原樣,將這種活化石世代傳下去。
跳五猖是漢民族在古代民間信仰祭祀中至今已難得一見的精品。跳五猖將古代陰陽五行學(xué)說,形象地運用在“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中,籍助巫、儺、道、釋表現(xiàn)形式,通過儀式加以完美的演繹。
五猖,據(jù)說是傳說中的五位地域之神。自古以來,江南一帶屢遭戰(zhàn)亂及水患,百姓便修建五猖神廟,舉行五猖會等祭祀活動,借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消災(zāi)免禍。
跳五猖的華蓋、面具、服飾都以紅、藍(lán)、黃、黑、白五色相配。分別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士五行之色。道士、土地、和尚、判官作為地方神跳著神舞,將五猖神逐一請出,這四位引神按照天干地支的格局在場上按著各自的舞步跳著各種寓意的舞蹈。
高潮時,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持雙刀的“五猖神”輪番上陣,加上和尚、道士等神仙,九個菩薩輪番上陣在大小鑼鼓、板鼓、嗩吶、長喇叭等樂器的配合下,跳著舞步。音聲渾厚凝重,舞蹈動作古典優(yōu)雅。音樂也很有節(jié)奏,有24番鑼鼓,輪番上陣不重復(fù)。
在古老的胥河南岸,古老的鄉(xiāng)村盛典就這樣精彩地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