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 —白居易《紫毫筆》
從自居易膾炙人口的《紫毫筆詩》可以想象,唐朝時(shí)作為貢品的宣州筆制作是如何艱辛、如何的珍貴。如今,宣筆的制作又是怎樣的呢?記者日前赴宣州區(qū)宣筆廠進(jìn)行了探訪。
一路青山疊嶂、翠竹幽幽。來到古鎮(zhèn)溪口,穿過一條寂靜的小巷,一塊書畫名家陳大羽題寫的匾牌映入眼簾:宣州宣筆廠(張?zhí)K筆莊)。
陽光靜靜地灑在院子里,一片祥和。竹匾上曬著皮毛等制筆原料,還有成捆的筆芯。手工車間里,工人們埋頭做著傳統(tǒng)的手工活。油燈下、木盆邊,你能感受時(shí)光悠悠。選料、齊毫、扎筆、修筆、刻字……
一道道工序,全應(yīng)古制。柔和的光灑在柔和的筆毫上,仿佛靜靜地向我們訴說著歷代工匠心手相傳的技藝與文化……
滿臉憨厚的一位中年漢子正在埋頭做筆,他就是宣筆大師張?zhí)K之子張文年。張文年告訴記者,唐律把宣筆列為“貢品”。到了宋代,宣城出了諸葛高、諸葛漸、諸葛元等制筆名家。梅圣俞詩贊:“筆工諸葛高,海內(nèi)稱第一”,宣筆歷來就是宣城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