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聞網(wǎng)2月17日電 舞叉隊精神抖擻,或“單舞”,或“對舞”,或“群舞”,舞蹈技藝精湛;五猖神揮舞雙刀,或“亮刀”,或“劈刀”,或“云手”,刀式變幻無窮。表演過程中鑼鼓齊鳴,長喇叭響徹云霄,這就是流行于郎溪縣的跳五猖民俗表演。
跳五猖,由古典祀神舞蹈儺劇演變而來,又稱五猖會、跳菩薩,相傳是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主要流行于郎溪縣北境梅渚鎮(zhèn)定埠的北莊、白屋、圩旁、倪家、蔣家村等地。所謂“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靈,戴著青、黃、紅、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面具。過去每逢出祠山會,同時會出五猖菩薩,逐妖除魔、消災降福,因其用舞蹈的形式表現(xiàn)跳神,所以叫跳五猖。
跳五猖將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形象地運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上,蘊含深厚的古代文化內涵;全套儀式演跳近2個小時,有送神(取出面具)、接神、賀神、暖神、擺壇、祈愿等有關活動;儀式前,參與演跳者及還愿人家還需洗澡凈身,禁止污言穢語等;跳五猖是巫、儺、道、釋多元思想的表達,是漢民族古代民間信仰儀式中彌足珍貴的重要文化資源。2006年,跳五猖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項目;2007年,郎溪縣梅渚鎮(zhèn)因跳五猖被評為安徽“民間舞蹈”文化藝術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