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關注·60年的記憶

來源: 作者: 發(fā)表時間:09-15 17:47


    粒米看世界,箸間顯變遷。建國60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于自家餐桌上的變化,杯盤碗盞間折射出人們飲食觀念的更新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更透露出60年間令人驚喜的發(fā)展。

奚本金老人拍攝到的20世紀80年代末宣城的一次家庭聚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雜糧、野菜、大鍋飯

   20世紀五十年代初,正是建國初期。受困于物資的匱乏,飲食結構相當單調(diào)。主餐也多半是土豆、紅薯、玉米、雜豆、南瓜等雜糧,江米條、豌豆黃、地瓜干等基本上也都屬于當時的主食類食品,只是把粗糧作了一些加工而己。由于是計劃經(jīng)濟,很多東西要集體分配,肉票一年才發(fā)那么一點,即使有了肉票,要很早起來到肉攤排隊,起碼得幾個小時才能買到。常常是到過年的時候,一家人才能買幾斤肉。

   1958年前后,舉國上下“大煉鋼鐵”,大辦“食堂”。一個合作社有幾個生產(chǎn)組,就辦幾個“食堂”,不允許社員私自在家做飯。生產(chǎn)組統(tǒng)一按總?cè)丝诜旨Z,精打細算過秤做飯。每到吃飯時可熱鬧了,全生產(chǎn)組所有人家不論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端著盆、拿著碗去“食堂”打飯。但,這種建立在絕對平均主義基礎上的“大鍋飯”制度,嚴重影響了勞動者積極性,最終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實施。
   60年代初的三年正是鬧饑荒的時候,在農(nóng)村,吃的東西開發(fā)得可謂窮盡,綠色植物不吃的幾乎沒有。有些野菜像苜蓿、扁珠草、泊泊蒿、馬山菜、薺薺菜等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已經(jīng)不認識了。除此之外還有地瓜蔓、榆樹葉、槐樹花、槐樹葉等,吃時,加水做成團子上鍋煮熟就可以。

20世紀70年代: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糧票
  
70年代,全國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那個年代吃什么、買什么都得憑票、憑證,肉、禽、蛋等副食品不能充足供應,老百姓也顧不上什么口感、營養(yǎng),只要能吃飽就行。

    那時候,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糧食是按人頭發(fā)固定的地方糧票,每家每戶生活都要精打細算,否則就會鬧饑荒。出去買肉,大家都挑肥肉買,為的就是回家能多炒點油改善伙食。那時年口糧根本不夠吃,年年到了春上,家里就揭不開鍋,只有用土豆、菜摻和著煮稀飯吃,才勉強能撐到新糧下來。
    從1954年中國實施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后,1955年到1982年共印制了9種年版33枚全國通用糧票,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糧票購買糧食用品,其中還包括食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shù)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興起和商品供應的充足,糧票、布票等之類票證逐漸失去其原有功能。1993年,中國取消糧票制度,這是從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變到市場經(jīng)濟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糧票的廢止,反映了中國從物質(zhì)短缺時期邁入了物質(zhì)豐富時期,是經(jīng)濟體制的一次成功轉(zhuǎn)身。至此,糧票淡出人們的視野,轉(zhuǎn)而成為收藏界的搶手貨。

20世紀80年代:菜籃子里品種多
     進入80年代后,日子逐漸好轉(zhuǎn)。那時農(nóng)村已經(jīng)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一家人勤勤懇懇勞作,糧食產(chǎn)量提高了,保吃飽是沒什么問題了,但葷菜還是比較少。


    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擺上了貨架,只要你有錢,到哪兒都能買到想要的食品。冬天也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蔬菜,大白菜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開始隨吃隨買。
    到了80年代后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里統(tǒng)籌解決。經(jīng)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品供應緊張的局面。
    漸漸地,粗糧食品從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雞、魚也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一般老百姓家,正餐有葷有素,有的還有一個湯,日子過得像模像樣。
1984年2月19日,中國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北京“義利快餐廳”開張,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