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收藏古已有之,尤其是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才子雅士,無不以得到一方古硯為榮。由于硯臺需經(jīng)在硯石上切割打磨成形,并且綴以紋飾,名士硯更要勒以金石法書來增添雅趣,所以在文物行當,硯石與印章一樣,被歸屬到雜項中的“金石篆刻”類。
在我國歷史上幾次大規(guī)模的收藏熱潮中,硯臺始終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盡管硯臺早在1997年就出現(xiàn)在佳士得美國公司的拍賣場,但國內(nèi)第一次為硯臺舉辦專場拍賣,還是到2007年西泠印社的春拍會。這場專拍會要感謝北京翰海,2007年1月10號,北京翰海舉辦一場“清代帝王御用品拍賣會”,一方康熙用過的綠端石夔龍紋硯拍出了176萬元的天價,自此掀起古硯收藏高潮。
真正意義上獨立于硯石之外的第一塊硯臺出現(xiàn)在東漢初期,隨著文字書畫由社會頂層向民間普及,硯臺逐漸成為文房的專用器具,但尚未形成固定的形狀。及至六朝和隋朝,瓷硯大量問世,形狀類似現(xiàn)在的廣口水盂,盂內(nèi)一側(cè)略高,用以研磨,一側(cè)略低,用來儲墨汁,由于瓷硯無論在發(fā)墨、儲汁還是溜筆諸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很快被淘汰。進入唐朝,硯臺有兩大成果,一是出現(xiàn)了“四大名硯”,二是嘗試用秦磚漢瓦雕琢硯臺,在形制方面,唐代硯臺多為箕形硯——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兩足支撐,硯池在落地一端,給研磨帶來很大麻煩,用力不均很容易帶翻硯臺。
宋代抄手硯最流行,硯石為長方形,硯底長向一側(cè)挖空,或兩側(cè)皆空,留短側(cè)兩邊為墻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宋代將唐人的秦磚漢瓦硯改進成澄泥硯,“四大名硯”中,澄泥硯是唯一的陶制硯,山西絳州、河南靈寶、江蘇蘇州都有出產(chǎn),至今價值相對偏低。如果說宋及宋之前的硯臺是純粹的文房用具,也就是“實用硯”的話,那么明清兩代的硯臺大部分是觀賞硯,制硯風格也由古樸漸趨華麗,這一時期的硯臺成為集書、畫、篆刻、金石等多種技藝于一體的精美工藝品,尋硯、制硯、賞硯、藏硯蔚然成風。
明代書畫家陳繼儒說:“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钡⒎撬谐幣_都有收藏價值,硯臺的收藏講究“三名”:一是名人用過的硯。和書法一樣,硯以人名,例如著名的眉子硯,是明代才女葉小鸞的心愛之物,據(jù)說是她訂婚時舅舅送的賀禮。書載:“此硯長三寸,寬二寸,厚半寸余,面有犀紋,形狀腰圓,硯池宛若一彎柳眉,故名眉子?!比~小鸞曾作二首七絕托工匠鐫于硯背,其一曰:“素袖輕籠金鴨煙,明窗小幾展吳箋。開奩一硯櫻桃雨,潤到清琴第幾弦。”無論后來的得到者袁枚還是王壽邁,無不奉若至寶。
二是名家制作的硯。與雕石制玉“匠不留名”不同,大凡制硯名家都會在硯背鈐上自己的名章,以示出處。自古以來制硯名家不勝枚舉,傳說中的顧二娘也好,“歙硯之祖”汪少微也好,他們精心雕刻的硯臺非凡夫俗子所能得到,所以,我們不妨退而求其次,收藏一些近代刻硯大師比如陳端友、張景安以及號稱“吳中第一刀”的蔡金興等人的作品。
溫馨說明:文章源自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屬原作者。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