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
墨
紙
硯
筆 毛筆當簪子, 古人的時尚,有點酷酷的!
看過很多古裝劇,劇中男人們的發(fā)髻或發(fā)冠上都簪著金的、銀的、玉的、骨等材質的發(fā)簪,簪頭式樣更是繁復多樣。有誰見過把一支毛筆簪在頭上的嗎?沒見過吧。事實上,從先秦開始,毛筆簪發(fā)就成為文人們的一種時尚了。仔細想想,發(fā)冠上簪支毛筆其實也——不難看,還倒別有一番風情。
壹
毛筆簪發(fā),于秦漢時代的文人們而言,就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會把一支鋼筆插在上衣口袋里一樣,那個年代胸前插支鋼筆也是一種時尚,代表著有文化。
不過,毛筆和簪子終是有別,古人為何要把毛筆簪在頭上呢?
這就要先看看秦漢時候毛筆的樣子了:一尺的長度,挺直光滑粗細合宜的筆桿,桿頭削得尖尖的,這和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男人們頭上的玉制金制發(fā)簪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要說區(qū)別,無非是毛筆做發(fā)簪,簪頭是一撮毛而已。特別注明一下,漢代時的一尺相當于現(xiàn)在的23.5厘米。
盡管說漢代的毛筆和簪子沒有多大區(qū)別,但毛筆終究是毛筆,不是簪子。為啥古人還要用毛筆當簪子?
說白了,古人也和我們現(xiàn)代人一樣,懶得很。以筆簪發(fā),無非就是偷個懶圖個方便罷了。
當然,這樣的說法絕非空穴來風,是有史料記載的,無論是《史記·滑稽列傳》的“西門豹簪筆磬折”,還是唐朝李嶠《皇帝上禮撫事述懷》“小臣濫簪筆,無以頌唐風”,都是說古時候皇帝身邊掌管起居的近臣,須隨時記下皇帝的言行,所以插筆在頭上是準備記事。后來,這個以筆簪發(fā)還延伸出一種供職于朝廷,侍奉君王的意思。
確實方便啊,寫字的時候就從頭上拔下來,字寫完了,就繼續(xù)插在頭上當簪子。
等等,這是毛筆,可不是鉛筆,是要蘸著硯臺里磨的墨才能寫字的,所以,寫完字墨汁淋漓的毛筆還能上頭簪頭發(fā)嗎?當然不能,古人就是再懶,也不能讓墨汁淋漓的毛筆直接上頭,所以,事實上古人簪發(fā)的毛筆是從未蘸過墨的或蘸過墨寫完字后重新洗干凈再上頭的。為此,古人將這樣的筆俗稱為“簪白筆”。
寫完字,取些清水在筆洗里洗干凈,然后甩甩干,再插回發(fā)髻發(fā)冠上——現(xiàn)在想想,古人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應是十分的瀟灑,不由令今人有仿效之沖動。
貳
對史料最有效直觀的證明是文物,這正是考古的魅力和價值。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著這樣一支堪稱國寶級的文物——“白馬作”毛筆。這支毛筆桿徑0.6厘米,筆頭長1.6厘米,通長23.5厘米,正好是漢制長度單位的一尺,與王充《論衡》所言“一尺之筆”的長度吻合。
“白馬作”毛筆筆桿由竹而制,中空,淺褐色,精細勻正。筆桿中下部陰刻篆體“白馬作”三字,刀法工秀整齊?!鞍遵R作”三字是當時“物勒工名”的手工業(yè)管理制度的體現(xiàn),所謂“物勒工名”就是工匠實名制,“白馬”就是制作這支毛筆的工匠名。
筆桿嵌筆頭處略有收分,扎絲線并髹漆筆頭,外覆黃褐色軟毛,筆芯及鋒用紫黑色硬毛,剛柔并濟,富有彈性,一句話,“白馬作”毛筆已具備了古人對一支好筆所要求的“尖、齊、圓、健”四個條件,這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筆之四德”,很適合在簡牘上書寫,而筆尾削尖方便簪發(fā)。
“白馬作”毛筆于1972年出土自甘肅武威磨嘴子49號漢墓,出土時毛筆的位置正在墓主人頭部的左側。這表明墓主人就是簪著這支毛筆入殮的,也說明墓主是一位文職官員,還說明墓主生前很喜愛這支筆,所以死后將它帶入墓穴隨葬了。墓主喜愛得有道理,“白馬作”確實是支好筆。經過兩千年的歲月保存如此完整也是世所罕見,難怪被專家認定為我國漢代毛筆的代表作,被文物鑒定專家定為國寶級文物了。
墨 一丸漢墨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寫字畫畫,缺一不可。甘肅省博物館有了世所罕見的漢代“白馬作”毛筆,與之匹配的,還有一塊丸墨。這塊丸墨也是在武威市磨嘴子漢墓里出土的,高4.5厘米,底徑2.8厘米。略近圓柱體,頂部漸收分成圓弧,底部為平面,形狀像只窩窩頭。這塊窩窩頭樣的丸墨明顯是用過的,“窩窩頭”尖的位置有磨損的痕跡,當是它的主人生前曾捏住大頭,用小頭在硯上研磨……只不知一塊用過的殘墨怎么就隨葬進了墓中呢?大約是墓主生前太愛它了吧,跟那支“白馬作”毛筆似的,生生死死都不愿離開。真是愛惜筆墨如命!
當然,也不可輕看了這塊丸墨,墨在古代可不是那么容易得的物品。尤其好墨,可以說是寸墨寸金。像這塊烏黑透亮的丸墨當時就價值不菲吧,研化后寫在簡牘上的字跡歷經千年而如新,看看同樣在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漢簡就知道了。這塊丸墨現(xiàn)在的價值就更是無法估量了!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塊狀合成墨,為漢墨中所罕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紙 肩水金關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家都知道,紙是東漢蔡倫制造的,這基本上成為定論。但甘肅省多次發(fā)現(xiàn)西漢麻紙殘片——西漢時期天水放馬灘紙、肩水金關紙等,以確鑿的證據(jù)動搖了蔡倫造紙說。相對天水放馬灘潮濕環(huán)境中保存下來的漢紙,河西走廊戈壁灘干旱的環(huán)境下,保存的漢紙數(shù)量就更多一點。出土于金塔縣的肩水金關紙最具代表性。
肩水金關是距離金塔縣城東北不遠的、位于黑河東岸佇立在戈壁荒野中的一處古堡,這是霍去病擊敗匈奴之后,西漢政府設立的雄偉關隘。如今就只剩一些殘墻和一處烽火臺了。1973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在這里發(fā)掘出了著名的居延漢簡,肩水金關紙則是這次發(fā)掘活動的意外收獲。這塊麻紙殘片不但大——長寬分別為21厘米和19厘米。是用廢舊麻絮、繩頭、敝布等原料制成的,主要的成分是苧麻,色澤勻凈,質地細密,紙背有簾紋。有簾紋說明有抄紙這一工序。有學過手工造紙的同學都知道,造紙的時候,有一道程序是把薄薄的紙漿附在一塊吸水性好的平板,然后壓起來晾干。古人用的吸水平板是竹簾。所以說,肩水金關紙的造紙工藝和今天也差不多了,當然,要粗糙得多。
考古工作者認為,肩水金關紙最晚的年代是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這比蔡倫造紙的年代早了約150年。
硯 一方蟠螭三足硯
筆、墨、紙、硯,雖然硯排最后,但無硯無以成墨,就寫不成字,因為古人沒有墨汁啊。所以,一方石質堅韌細膩、硯面平整的好硯臺是古代文人學士們的心中所愛。如果這方硯再造型精致獨特些,那就更成至寶了。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一方漢硯,一眼看到就覺得不同尋常。與我們常見的硯不同,這方硯臺底下有三足,三足的正面還浮雕著熊的頭。這就已經很精致了。但更精致的還是硯蓋,這方漢硯的硯蓋上圓雕著兩條蟠螭(pán chī),蟠螭的頸下還透雕成孔,真是匠心獨具!
蟠螭是什么?龍生九子,蟠螭是其中的一個兒子。它沒有角,嘴又大,肚子里很能裝水。這方漢硯蓋上雕著蟠螭裝飾,顯然也是取它腹大能容水,希望用此硯研墨時出墨快,出墨多。出墨快,出墨多是好硯臺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