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魚龍混雜的古墨市場,想做到慧眼識珠確實很難——不要羨慕專家練就的火眼金睛,哪個成名的專家不是傷痕累累一路走來?掌握了古墨的類別之后,還要注意古墨有南北之分,北墨主要指宋元之前的魯墨,以泰山古松煙為原料。明代以后制墨中心才轉(zhuǎn)到南方,以桐油煙為原料。松煙墨料輕,顏色黑中泛藍,宜書不宜畫;桐煙墨料重,黑中凝紫,書畫兼宜,故而成為流傳至今的制墨主流。所以,遇見所謂的宋墨,只憑桐煙這一條就可斷定為假貨;同樣,有人兜售古跡斑駁的松煙明墨,照假不誤。
另外一個辨別方法是通過味道——“北墨松香,南墨馨香”,無論古墨中摻雜了多少麝香、熊膽都不能掩蓋墨煙本身的植物原味,這就是坊間百驗百爽的“聞香識古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墨置放年代久遠,本身的香味早已揮發(fā)殆盡,需要把古墨放置在空屋中一至兩天或者更長時間,才能“聞香”。
其他還有拈重法、款式法、觀裂法等等。事實上,判定古墨真假需要方方面面的經(jīng)驗和知識,比如近年頻繁出現(xiàn)的朱砂墨使用古代墨模制作,墨身大多牽扯到晚清名人,什么“合肥相國李氏臨池之墨”、“恭親王判牘之墨”等,殊不知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有權(quán)用朱砂墨寫御批,合肥相國李鴻章也好,恭親王爺奕忻也好,哪會冒犯龍顏?拋開真假迷局,目前滬上古墨價格確實普遍低迷,筆者在長樂路、靜安寺幾家店鋪尋到幾錠晚清民國古墨,品相完好的函匣套裝約萬元,單錠墨要價僅千元,遂欣然載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