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的發(fā)明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那么,在紙發(fā)明前,采用什么來作為記事的材料呢?
人們最早采用結繩記事,大結記大事,小結記小事,幾個結表示要做幾件事。甲骨文在龜甲、獸骨上刻寫,金文寫在鐘、鼎上。有些字寫在石鼓上,稱石鼓文。其后,漢字或書寫在維綿上,或寫在竹簡、木牘上。以上材料不便書寫,都不是傳播文化的理想工具。
西漢時期,非正規(guī)的紙偶然出現。1942年,在居延額納河岸漢代遺址發(fā)現過一頁紙的殘片,上有墨跡,能辨認出縣官、兵器等字。1957年,在西安市郊滿橋發(fā)掘的墓中,有88片古紙,經化驗而知以麻纖維制成,稱滿橋紙。這些紙或因原料昂貴,難以成批生產;或因技術低下,紙面粗糙,不宜書寫。
東漢中期,中常侍(宦官)蔡倫,組織能工巧匠,總結民間造紙經驗,改良技術,以麻頭、破布、樹皮、舊漁網等作材料,造出了一種質量較高而實用的皮紙,以之奉獻皇帝,受到贊賞。這種紙名曰“蔡候紙”,很快在全國得以推廣。
繼蔡倫之后,文人學士和書法家造紙者不乏其例。晉代的左伯,字子邑,改良制作工藝,制出的紙曰“左伯紙”或“子邑紙”,與張芝筆和韋誕墨被譽為文房的珍品。南北朝時,齊高帝蕭道成曾造“凝光紙”,賜給書法家王僧虔。這種紙細膩發(fā)光,故又名“銀光紙”。
唐代造紙業(yè)出現了高峰,有官辦、名士承辦或私辦,各顯其能。當時全國形成四大造紙中心,即長安、益州、宣州和杭州,其中宣州所產的紙最為名貴。據說,唐玄宗一次見到各地進獻的紙中,有一種質地優(yōu)良、制作精細,便問身邊大臣:“此紙何名?產于何地?”一位老臣奏道:“此紙產于宣州郡?!毙邳c點頭高興地說:“傳旨下去,賜名‘宣紙’,每歲所貢,全交宮廷使用!”宣紙據說是蔡倫再傳弟子孔丹辛勤試驗、制作的結晶,故又名“孔丹紙”。1915年,宣紙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曾榮獲金獎。
蜀地女詩人薛濤,家居浣水溪旁,常以溪水攪和荷花、雞冠花等,造出十色紙。以此紙又制出深紅色小箋,名曰“松花箋”,清新雅趣,常題詩用以贈人,故又被稱作“薛濤箋”。晚唐詩人李商隱《送崔壓往西川》:“浣花箋紙?zhí)一ㄉ煤妙}詩詠玉鉤。”許多名人和士大夫爭購寶藏,引以為貴。薛濤去世后,陸子良續(xù)作薛濤箋,成為皇室、官家競相爭用的佳品,足見其影響之深遠。宋孝宗淳熙年間,因宮廷所藏《春秋》、《國語》、《史記》等古籍常被蠢蟲蛀壞,秦玉楨等使用有殺蟲功效的花椒原料染紙,這種紙具有防蛀功能,稱為防蛀椒紙,自宋流傳至今,對保藏豐富的古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介紹了一種“還魂紙”,它是洗去廢紙上的朱墨污穢,浸泡入槽再制而成。“還魂紙”的生產至少可上溯到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救諸眾生一切苦難經》就是以“還魂紙”寫成的。
除宣紙外,實用價值很高的紙還有硬黃紙,以麻紙或格紙經過黃柏染色、再涂黃蠟加工制成,可防蛀防水,不少寺院的藏經或抄寫就是用的這種紙;金花紙,將金砸成粉末,撒在涂有膠料或顏色的紙上,最富有裝飾效能;毛邊紙和連四紙,適宜大量印書或平時應用。
硯又名硯臺。常言“文房四寶硯為首”,這是因為硯臺質地堅實,能傳之萬代而不朽。硯最受人喜愛,故收藏者最多。
硯的起源很早。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fā)現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塊石硯,硯面凹處有一石磨棒,硯上有石蓋,結構比較完整。相傳孔子廟中有一石硯,是他生平經常使用的。1956年,在安徽太和縣漢墓中發(fā)現了一些圓形石硯,其中一副分蓋、底兩部分,上面雕有獸形、花紋等,硯底為鼎立三足,制作比較精細。
魏晉時期,除石硯外,還有陶硯、瓷硯、漆硯及銅、鐵、銀等金屬制成的硯,其形狀有三足、四足、六足等,樣式很豐富。
唐代初期的硯以陶制為主,中期以后石硯流行。當時著名的有端硯(古端州,今廣東肇慶)、歙硯(江西婺源)、紅絲硯(青州,今山東益都)、澄泥硯(以絳州汾河泥燒制而成),被視為當朝四大名硯,端硯居其首位。宋以后,又出現了洮河硯和仿古的瓦硯、瓦當硯、古琴硯等。
至此,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文房四寶”之冠?!般憽笔强嚏U的意思。硯上銘文,或表主人之志向,或表內心之喟嘆,或詩或文,長短不拘。
南宋一位民族英雄有方遺硯,硯背上刻有“堅持守白,不磷不淄”八個大字,以示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此硯以后輾轉傳到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手中,他又新刻了一段銘文:“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逼湮膬A注了深沉的愛國熱情。
清代紀昀曾有九十九方名硯,故以“九十九硯”名其書齋。每方硯臺必有銘文,如赤石硯銘:“遷士得義,琢雕為樸。”淄石硯銘:“刻鳥鏤花,彌工彌俗……”
也有以銘文為鑒戒的。蘇軾的長子蘇邁將去德興縣做縣尉,臨行前,其父送給一方硯,并刻下銘文:“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民,以此書獄常思生?!贝笠馐牵耗憧捎眠@方硯進行學習,學當如饑似渴;可用此硯追求上進,進則有所驚醒;可用此硯撰寫治理財政的文章,隨時思考有利于民;可用此硯書寫斷獄判詞、文告,經常注意給悔過的犯人以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