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長達26年的愛心傳奇!
1997年深秋,一個智障的流浪漢在明光市泊崗鄉(xiāng)新淮村轉(zhuǎn)悠時被一位婦女“撿”回家!原本以為很短暫的收留,結(jié)果卻長達26年。
26年來,好心婦女帶著流浪漢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從青春而立到年邁花甲,從親力親為到子女接棒,用最平凡但又最動人的善舉詮釋了人間大愛。
她,就是王翠華,一個平凡的安徽鄉(xiāng)村女性。
9月2日,在明光市泊崗鄉(xiāng)新淮村,大皖新聞記者見到了這位用愛心譜寫大愛傳奇的鄉(xiāng)村婦女。62歲的她,至今仍用執(zhí)著的行動續(xù)寫這個傳奇的愛心故事。
那個曾經(jīng)的流浪漢,現(xiàn)在已是家人
泊崗鄉(xiāng)位于淮河?xùn)|岸,是明光市最遠的鄉(xiāng),離市區(qū)有77公里,從地圖上看就像直接“嵌”入到江蘇省泗洪縣境內(nèi)一顆“半橢圓”的寶石。
當(dāng)日中午12時,記者趕到泊崗鄉(xiāng)新淮村胡臺五組的王翠華家。出現(xiàn)在記者眼前的“主角”,是一位身材矮小、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走路還一瘸一拐。盡管如此,她還是在廚房里進進出出緊張忙碌著準(zhǔn)備午飯。
老人忙的間隙,記者了解到,王翠華今年已經(jīng)62歲,走路不便是她小時候落下的殘疾。21歲時嫁到泊崗鄉(xiāng)新淮村施道勇家,一直以種田為生。
“十二,洗洗手準(zhǔn)備吃飯了!”見午飯弄得差不多了,王翠華微笑著走向院內(nèi)一位端坐的老者身旁,拉著他緩慢地走向衛(wèi)生間幫其洗臉、洗手、擦干。一切忙完后,她又牽著老人來到正屋小桌旁坐下,正式用餐。
“慢慢吃,別被魚刺卡著!”王翠華夾起一塊魚,仔細(xì)地將一根根細(xì)魚刺挑出來,緩慢地塞進老人嘴里,待其下咽后又夾一團米飯和蔬菜送進老人嘴里。她一邊喂著,一邊不時用毛巾幫其擦掉嘴角溢出的湯汁。
“這就是‘十二’,曾經(jīng)的流浪漢,現(xiàn)在已是我的家人了!”王翠華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十二”智力有些障礙,除了簡單的言語交流外,生活基本無法自理。盡管這樣,“十二”還特別認(rèn)生,生活中只有王翠華的招呼他才聽,其他任何人的指令都無效。
“十二”這樣唯一的信賴,來源于王翠華26年來的默默奉獻。
遇到了就是緣分,多雙筷子的事兒
“‘十二’是我和我那口子在家門口‘撿’來的,當(dāng)時我才36歲。如今我都62歲了,我那口子也走了12年了!”當(dāng)說起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王翠華心情變得好了很多。
1997年深秋一天,王翠華夫婦像往常一樣勞動回來,突然發(fā)現(xiàn)家門口坐著一位年紀(jì)看起來像50來歲的中老年男子,衣衫襤褸,目光呆滯,瘦得像皮包骨頭且渾身散發(fā)一種臭味。多次問話后發(fā)現(xiàn),這人竟是個“傻子”,一問三不知。王翠華隨后端來熱飯菜,只見他雙手并用、狼吞虎咽。因擔(dān)心是附近哪家老人走失,王翠華除自己尋找外,還四處托人打聽,但都一無所獲。
王翠華經(jīng)多方打聽才粗略了解到,這人來新淮村已有段時間,由于交流障礙,無人知曉他來自哪里、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齡,平日偶爾幫農(nóng)戶干點兒農(nóng)活會得到一點兒吃的,困了就直接睡在田埂下。
“這樣下去遲早會出事的,這是人命??!”心地善良的王翠華夫婦決定將其收留。由于流浪漢只會從口中發(fā)出模糊的“十二”聲音,于是王翠華夫婦就叫他“十二”。
“人家撿金、撿銀,王翠華兩口子撿回來一個呆頭呆腦的‘傻子’,哎,真不知咋想的?”當(dāng)王翠華夫婦正式收留“十二”時,村里人都用另樣目光看待,王翠華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怪女人”。
對此,王翠華總說,“遇到了就是緣分啊,多雙筷子的事兒,為啥看著老人受罪呢!”就這樣,這雙筷子一多就多了26年,從未少過一餐。
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帶著他過下去
常言道:“親戚可走不可留”,何況是一個非親非故的癡呆流浪漢。
說起這幾十年照顧“十二”的經(jīng)歷,王翠華感到很自豪,說起來也滔滔不絕。也許是那個原本早就可能消失的生命,在她的拯救下仍然健康地活著。
“日常吃喝生活都還好說,主要是擔(dān)心他跑出去不知道回來,在外面受罪?!蓖醮淙A說,由于智力原因,“十二”沒有基本的思維和辨識能力,很容易受情緒的影響,稍不注意就跑了出去,然后就找不到回來的路。這樣的情況,每年都要發(fā)生數(shù)十次。
最難找的一次是在2010年冬季。那天雪下得很大,“十二”又不見了。一家人冒著寒冷找了整整兩天半,王翠華硬是拖著殘疾的腿在雪地里一瘸一拐找遍全村,最后終于在河堤旁的樹林里找到了。
2011年冬天,王翠華丈夫施道勇身患重病。彌留之際,他拉著王翠華的手說:“‘十二’在我們家有14年了,也是我們家人了,我走以后,你和孩子要照顧好他,帶著他一起過日子?!泵鎸χ煞虻倪z囑,王翠華含著淚許下諾言:“你放心,我們都把‘十二’當(dāng)大哥,他就是我們的親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帶著他過下去?!?/p>
照顧一個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癡呆老人的飲食起居,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讓王翠華感到欣慰的是,“十二”越來越聽話,犯錯也變少了。
春夏秋冬,年復(fù)一年,王翠華一家悉心照顧癡呆老人的故事,隨著淮河水飄向遠方,無數(shù)人都被感動?!八麄兗覂鹤觾合背D暝谕獯蚬?,她在家種地,生活也不容易,卻把傻子當(dāng)親人伺候,這在農(nóng)村很少見?!编従邮Y德剛打心底敬佩王翠華一家。
重組家庭,帶上“十二”是唯一條件
“領(lǐng)他回家就是一份責(zé)任,他就是我們家的一分子?!闭煞蛉ナ篮?,王翠華堅強地?fù)纹鹆诉@個家。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女兒出嫁,還是兒子結(jié)婚生子,都是她一手操辦。同時,她始終沒有忘記丈夫的遺言,一如既然地帶著“十二”一起生活。她知道“十二”喜歡吃什么、能吃多少,不管日子多難多苦,她都盡量滿足。
“肉丸子、餛飩、小草魚,這些都是他最喜歡吃的,只要有機會就會做給老人吃。”知道情況的鄰居告訴記者。
王翠華夫婦長年照顧流浪漢在當(dāng)?shù)爻蔀槊勒劇U煞蛉ナ篮?,王翠華家的實際情況引起村兩委高度重視,經(jīng)報請相關(guān)部門批準(zhǔn),為“十二”辦理了戶口,鄉(xiāng)政府還為其申請了農(nóng)村“五保戶”。王翠華按照丈夫姓氏為“十二”取名為施道文,推算其出生日期為1944年10月4日。自此,王翠華終于將“十二”登記在自己的戶口本上,成為一家人。
六年前,經(jīng)好心人撮合,王翠華和村民劉子鳳重組了家庭。重組前,王翠華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帶“十二”一起生活。劉子鳳對王翠華收留“十二”的行為十分敬佩,欣然答應(yīng)。
婚后,王翠華和劉子鳳在自家院內(nèi)為“十二”建了一間房,每天夜里都要去查房看夜;吃飯時王翠華首先把“十二”安頓好,有好吃的都催他先吃。“十二”今年79歲了,在王翠華26年精心照顧下,身體很硬朗,還學(xué)會了一些基本的動手能力。
家風(fēng)傳承,兒女將接孝心傳力棒
如今,王翠華已年過花甲,由于年齡增長加上長期的勞累,身體已大不如前,患上了糖尿病、胃竇炎、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盡管如此,她對待“十二”的照料和關(guān)愛絲毫沒變。
有人勸王翠華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她總是憨憨地笑著回答,“我答應(yīng)過道勇要給‘十二’養(yǎng)老送終,就算有一天我走在他的前面,我的兒子兒媳也會好好照顧他,這是我向道勇許下的承諾,也是孩子們跟我保證過的。”
在潛移默化影響下,王翠華的子女們也把“十二”當(dāng)成了家人,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喊“十二”為大叔,兩個小孫子一口一個“大爹”叫得很親,還調(diào)皮地趴在老人身上玩,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
“婆婆給我們晚輩做了很好的榜樣!目前‘十二’大叔和公婆身體都還好,我和老公商量過,如果有一天他們需要我照顧了,我和老公一定會將他們接到身邊,盡心盡力好好侍奉他們,給他們養(yǎng)老送終,這也是我們子女的幸福!”遠在江蘇揚州打工的王翠華兒媳丁燕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很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