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冬月里家家戶戶開始制作香菜、蘿卜干、豆腐乳時,其時曬菜場面堪稱宣城一絕。就是一年一度的年味開始了。其香菜為本地特產(chǎn),到時將高梗大白菜砍下,曬干水氣,葉片軟化后,把每片葉子連菜梗剝下,放冬季的太陽下曬軟稍干后,用刀將菜梗劃成0.5mm寬的若干條,繼續(xù)曬軟,但不能太干,然后除掉葉子可另行腌制,留作和豆腐燒鍋子吃時別有風味。此時將菜梗子切斷為5cm長的小段,洗凈后放在盆里內(nèi)用細鹽搓腌制兩天,擠去水份,適量加姜、蒜末及茴香粉、辣椒粉、白糖、香油等拌合,裝入養(yǎng)水壇或陶器容器及玻璃瓶里,用手按緊,上面澆上香油,待幾天后即可食用。
接著農(nóng)村起塘打魚、殺豬。城鄉(xiāng)一起開始腌制咸魚、臘肉、香腸,還有咸雞、咸鴨、咸鵝等。蔬菜有雪里蕻、大白菜。
然后農(nóng)村開始打年糕和糍粑,做粑粑(有的模板制作,上面有吉祥福祿壽喜圖案花色)有的隨意做成圓形的,同時蒸糯米,曬凍米為做糖做準備。它們的做法如:糍粑是純糯米用木蒸子蒸飯,后將飯倒入四周涂了香油的缸內(nèi),幾個人用木杵搗糯米飯,直到搗成糊狀為止。然后在缸里用手起到案板上用木滾筒壓成約2cm厚的樣子,用刀切成長方或四方的均可,即成糍粑。放在水里養(yǎng)護,待吃時隨時取出切成薄片,煎或炒加上蔥花就可,或整塊的放在火上烤食,別有風味。
粑粑和年糕是將秈米和糯米按7:3或6:4的比例浸泡對天,然后上磨子水磨成糊狀,放布內(nèi)懸吊瀝干,用手工做成圓形粑粑。也有用木板模做的,下墊箬葉片,放在蒸籠內(nèi)蒸熟即成粑粑,用涼水浸泡,隨吃隨時在水內(nèi)撈出,切片清煮、油炸加蔥花炒片均可。如不泡易干裂難以吃動,也容易變質(zhì)腐壞。而年糕是將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秈米經(jīng)過四天的翻泡后,在磨粉機上加工濕潤的米粉,后經(jīng)高壓蒸汽在木桶內(nèi)蒸熟,再上年糕機上加工即成方便冬令食品年糕。
到臘月十幾時,農(nóng)村熬糖稀,制作糖餅子和罐心糖,里面芯子是桂花和白糖拌和而成。宣城四鄉(xiāng)的做法不一,但各有妙處特色。其具體的做法是:將秈米煮成飯,放在有涼水的鍋里,把飯粒捏成糊狀,按一斤一兩之比加大麥芽在鍋里慢慢熬,待到用鍋鏟在鍋里能撈起帶絲狀物形成,將灶內(nèi)余火用水潑滅,再用濕毛巾包好,拿到案板涼透,就成了糖餅子。如要做罐芯糖,就在未涼透時乘軟的當口,將黑芝麻粉拌白糖的芯子原料鋪到糖餅子上包起來揉成一團,然后搓成長條形,最后拉成線形,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糖塊,就成罐芯糖了。也有用山芋做成的,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城里此時開始制作過年的零食,有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蛋卷,還有的做小炸和散子糖等,并炒瓜子、花生,用鐵制容器盛好,這種做糖活原先是請會者代勞。炒米糖是曬干的凍米(米上有三條杠為好)放在鍋內(nèi)加特制的河沙炒成白色發(fā)泡的米粒稱發(fā)米,拌合糖稀后,起鍋放到案板上的特制做糖的箱框內(nèi),用滾筒壓成厚薄一致形態(tài),先用刀拉成5cm左右寬的條狀,然后再切0.5—0.8mm厚度的糖塊即成。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農(nóng)村能者上街專做此事,按斤計價。到九十年代,由于人們的觀念改變和市場開放繁榮,此項季節(jié)性的活,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臘月廿幾,家家戶戶開始打掃衛(wèi)生,將桌、椅、門窗擦洗干凈外,并用小竹桿扎上竹絲條撣塵,因那時的房子不是漏雨,就是灰塵滿屋,所以到年時都用報紙或白紙糊房間,顯得一年一度的新氣象,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感覺。
臘月廿四是過小年的日子,家人小聚,故民間有說是軍三、民四、皇族廿五的說法,晚餐后就是送灶神的祭祀活動,祭品有飯、菜、馬料等五件頭,用小碗盛上白米飯、紅燒肉、紅燒魚、煎豆腐外加剪成寸長的稻草段,并祈禱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話語。
廿六、七時農(nóng)村開始打豆腐,城市開始采購豆腐、干子,而豆腐則用水浸泡,俗話叫把豆腐養(yǎng)起來,吃時隨時從水里撈出。干子用醬油泡制。豆腐的制作是先將優(yōu)質(zhì)黃豆(按8斤或10斤為一作量)用涼水浸泡一天的對時,上磨子水磨成豆?jié){,放入缸內(nèi)用開水沖漿,后舀漿到豆腐包內(nèi),在鍋上不停搖晃漿到鍋中熱水里,然后將含有豆汁漿的水煮開,再舀到缸內(nèi)待冷卻時,將熟石膏粉用水和勻,盛在碗里,一手端碗慢慢向豆?jié){中倒,一手拿鍋鏟在豆?jié){中旋轉(zhuǎn),待有豆腐花出現(xiàn)即停止倒石膏粉汁液。如多倒豆腐就會很硬,在已成水豆腐狀時,用水瓢將水豆腐舀到墊有白粗布的專為做豆腐的豆腐箱框里,包好上撬棍壓去水份,即成豆腐,豆腐包內(nèi)渣汁擠盡后,所剩渣子稱豆腐渣,加蔥花等調(diào)料也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雪花菜,讓其發(fā)霉還是很有名氣的霉豆渣餅,即可紅燒,還可做湯,其味特鮮。再將豆腐塊切成小塊,用小方布包扎擠壓即成白干塊,隨后可再行加工即成香干子或臭干子。
然后家家開始炸豆腐果子、炸肉圓子、素圓子,其素圓子有藕圓子,蘿卜圓子等。
廿八、九開始熏制碗頭魚也稱看魚,一般是鰱魚和鱖魚制成,含有年年有余,富貴有余之意,到正月十五才可食之。
年卅的一天,也稱除夕,家家戶戶的主婦都在家燒制年夜飯的美味佳肴,男人和孩子都在幫忙張燈結(jié)彩,掛中堂,隨后貼春聯(lián)和年畫,準備香燭布置香火臺。中堂內(nèi)容大都是福祿壽三星或山水畫也有吉祥花鳥畫等,規(guī)格為四尺宣紙裱制,相配的對聯(lián)均為治家理念、做人規(guī)范或依據(jù)中堂畫內(nèi)容撰文,并在中堂前設案桌,又稱香火臺。上設小瓷菩薩一座,香爐一尊,燭臺一對等物,這是中國千余年來特有的房屋客廳文化,其徽派建筑尤為講究,可惜被現(xiàn)時建房結(jié)構(gòu)所毀,丟失了傳統(tǒng)客廳文化,全盤西化了。特別是現(xiàn)時餐廳中的飯桌是中式座位的禁忌。待豐盛的一桌年夜飯菜上桌后,開始祭祖,對天焚化冥幣,然后燃放鞭炮,燒炷香關門,一家人按年長和輩分入席(如有家中某人未歸,將擺上碗筷以示缺席)吃一年一度的比較豐盛的年夜飯,一般有十大碗,農(nóng)村多達廿碗。有圓子、碗頭魚、青菜、豆腐是不可缺少的,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年年有余,清清白白做人,平平安安生活之意。其用餐時間越長越好,示意來年有吃的,不會餓肚子。宣城民間有對吃飯慢的人“看你像吃年飯樣”的說法。
年夜飯后,等灶上一切事務做完后,就開始接灶神歸位。祭品同送灶時一樣,少不了要燒香參拜,此時家中男人提著有姓氏堂名的白底紅字燈籠(如奚氏堂名是左衡堂,若不知堂名姓不可用即以福字替代,稱福字燈籠)出門走街串巷,帶著本人的帖子(有自制的、有印刷的)有4A復印紙的六分之一大小,上面寫著恭賀春節(jié)或歡度新禧,中間有發(fā)帖人的姓名某某鞠躬直式字樣,分別散發(fā)給親朋好友,意為提前拜年,往門縫里插進去,散完回家后,將大門關好,貼上用紅紙寫的字條“封門大吉”。就算是舊的一年到此已全部結(jié)束,這是五十年代卅夜的情景,尤其在漆黑的年卅之夜,大街小巷散貼人的燈籠亮光,如繁星流動,形成獨特山城除夕之夜景象,讓人難以忘懷。是夜十二時正,是農(nóng)歷紀年天干地支更遞之時,也是屬相輪換之際。
拜年活動,這是我國人民悠久的民俗文化之一,可到六十年代又有新的變化,是登門拜訪,到七十年代是以團拜為主,而在八十年代又興起電話拜年,九十年代又使用傳呼機,兩千年時普遍使用手機,而現(xiàn)在則廣泛興起短信、微信和QQ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