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考歷代《寧國府志》、《宣城縣志》及有關史著,宣籍古代人物名載國史、傳列省、府、縣志者共550余人。其中晉—唐20人;宋、元90余人;明代210余人;清代230余人。本志擇其影響較大者86人,依時為序,予以簡介。余皆從略。
晉——唐
【俞縱】 出生于西晉永嘉年間。東晉咸和二年(327),桓彝出任宣城內(nèi)史,俞縱為桓彝部將。蘇峻叛亂,彝遣縱守蘭石,與峻將韓晃遇,眾寡不敵,左右勸其退守,縱曰:吾受桓侯恩厚,吾之不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彼炝?zhàn)而死。平叛,贈興古太守。
【魯宗之】 晉末劉宋年間人,世居城東南70里魯山。遭亂世,其父魯顯率里人守家園。守境之內(nèi)有清水環(huán)繞,鄉(xiāng)人乃名其水為魯顯水。宗之居此,積谷施濟,禮待賓客,由此進仕?;冈畞y時,宗之任南陽太守,起兵襲襄陽,破雍州,戰(zhàn)柞溪,平溫楷。官至雍州刺史。
【紀叟】(?—761) 祖居宣城北郊,善釀美酒,酒名“老春”。唐天寶至上元年間(753—762),李白每次來宣必至其家酣飲,紀叟“能禮賢士,了無吝色”,二人成為至交。紀病逝,李白慟之以詩曰:“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為世人傳誦至今。
【劉太沖】 博雅工詩,與弟太真齊名。唐天寶十二年(753)進士,為宣籍進士第一人。顏真卿守平原,被辟為從事,畫策拒安祿山。歸鄉(xiāng)時,顏真卿嘗為文送之云:“才不偶命而德無其鄰”。所著詩文俱佚,今惟存“寄業(yè)師”一篇。
【劉太真】(約730—789) 字仲適。善屬文,少師事蕭穎士。唐天寶末,舉進士,興元(784—785)初為河東宣尉賑給使,遷刑部侍郎。大歷中,為淮南節(jié)度使陳少游掌書記,歷工部、刑部、禮部侍郎。長于詩詞,“每出一篇,人皆諷誦?!必懺哪?788)九月,德宗皇帝舉行曲江宴,自為詩,命宰相挑選文人賡和,和詩者以太真、李紓等人為上等。后為禮部掌貢士,因多取大臣貴近子弟,被貶為信州刺史卒。著有文集30卷,俱失,僅存詩四首,載《全唐詩》。
【邱旭】 字孟陽,本農(nóng)家子。弱冠始讀書,習為辭章。南唐后主時試“厚德載物賦”,擢第一。唐亡入宋,為呂蒙正薦授令錄,遷京時,卒于衡州。曾纂《古賢俊遺言》,為賓朋宴語,其詞賦為后人效慕。
宋·元
【梅詢】(964—1041) 字昌言。宋端拱二年(989)進士,歷任秘書省著作郎。咸平初(998)預考進士,召試中書,直集賢院,賜緋衣銀魚,歷三司戶部判官。出判杭州。徙知蘇州,轉(zhuǎn)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湖北轉(zhuǎn)運使。徙知廣德軍,復知集賢院,改昭文館,擢龍圖閣待制,仕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群牧使,累遷給事中。為學善詩,著有《許昌集》20卷。
【梅堯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讓子。少時應進士不第,以叔詢蔭調(diào)河南主簿。與錢惟寅、歐陽修為忘年交。歷任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jiān)湖州稅。召試賜進士出身,改太常博士,補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所作詩歌深遠古淡,間出奇巧,對宋代詩風轉(zhuǎn)變影響極大,史有“宋詩開山祖師”之稱。著有《宛陵集》等。
【諸葛高】 北宋景德—嘉祐年間人。諸葛氏制筆,世代相傳,聚族為業(yè)。傳至諸葛高時,技藝尤精,時稱“諸葛筆”,飲譽海內(nèi)。梅堯臣有詩贊曰:“筆工諸葛高,海內(nèi)稱第一”。蘇軾稱:“諸葛高筆譬如內(nèi)法酒、北苑茶,縱有佳者,難得其仿佛?!绷趾途阜Q:“頃得宛陵諸葛筆,如麾百勝之師,橫行紙墨,所向如意?!?BR> 【王知微】 字幾之。慶長子。宋慶歷八年(1048)進士,僉刺賀州,采鉛錫以資冶煉,歲增課至百萬。遷秘書丞,知當涂縣,累遷都官郎中,朝請大夫,賜三品服,后辟龍州,尋致仕歸。家無余資。著有詩集20卷。
【楊佐】 字公儀。初以進士任陵州推官。累遷河陰發(fā)運判官。宋皇祐中(1049—1054)開永通河,疏溝澮出野外,京城水患得息。又議治孟陽河,以轉(zhuǎn)京東糧米。歷任鹽鐵副使、天章閣待制,知審官院。后出使契丹,卒于道。
【王薦】 字繼道。宋熙寧九年(1076)進士。元豐末(1086)任歙縣知縣,勸學不遺余力。時實行差役法,薦令每戶有一人讀書則可免其役,學徒日眾。建歲寒亭,周圍栽植松竹,吟詠其間,獄訟大減。
【周紫芝】(1082—1155) 字少隱,號竹坡。少家貧,嗜學益苦。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廷對第三,歷官樞密院編修官、歷司員外郎,知興國軍。為政簡靜不擾而事亦治,秩滿奉祀,居廬山。著有《太倉秭米集》等。
【陳天麟】 字季陵。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授廣德簿。召對稱旨,除太平州教授,尋以國子學正遷太學博士,累官集賢殿修撰。由饒州改知襄陽。修治樓堞,浚古眢河。改知贛州。尋復集賢殿修撰卒。晚益苦學。著有《左氏西漢南北史》等。
【林宗放】 字問禮。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授潭州教授。改通州,調(diào)太平州,四方來學者數(shù)百人。改任蘭溪知縣,授廣州通判,致仕歸。自號拙軒老人。詩文藻贍,所著“筆練”等賦,為后人贊。
【吳潛】(1090—1262) 字毅夫,號履齋。其祖籍寧國,后徙居宣城南門吳家蕩(今狀元路)。南宋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