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雀舌枉爭傳,手制從過谷雨天。酌向素瓷渾不辨,乍疑花氣撲山泉?!边@是清初詩人施閏章描繪敬亭綠雪的詩句。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筆者沿著剛修建的村村通工程風(fēng)萃路,騎行來到久享盛名的敬亭綠雪原產(chǎn)地敬亭村九隊。
在張樂康老茶農(nóng)的陪伴下,繼續(xù)改乘三輪,順著陡坡行駛在曲曲彎彎的盤山簡易道路上。隨著山勢的增高,空氣越覺新鮮,當(dāng)?shù)竭_上十八(茶園,以面積命名)時,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慨,這里環(huán)境是如此之優(yōu),曾未想到。原來這里是地處敬亭主峰翠云峰(324.1米)和一峰(316.6米)之間,面向北方的陰山地帶,海拔300米左右,并有龍眼泉在此山巔。地面腐植質(zhì)較多,每天早晨大都有云霧繚繞,露水大,日照短,散射光多,晝夜溫差大。一般早上九時許才見陽光。這里不僅宜種茶葉,而且同品種同樹種發(fā)芽最早,乃至全省開園最早。古人把茶樹種在這得天獨厚的小氣候環(huán)境中,真是獨具慧眼。
九隊這個地方自古有茶,可追溯到元代至元十五年四月(1278)。志載:“敬亭、麻姑、華陽諸山崩?!本赐ど缴奖乐?,巨大的巖石從山上滾下,把叢栽的茶樹覆蓋起來,一叢叢茶樹從石縫中重生,可見在元代至元前已有種植歷史。值得一提的在懸崖絕壁還有五棵野生大茶樹。人稱神茶,曾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綠雪姑娘采茶的傳說。
解放前敬亭山屢遭戰(zhàn)火,已是荒山禿嶺。但上十八、中十八和下十八仍在,沿叫至今,尤以上十八品質(zhì)最佳。1972年,敬亭綠雪茶恢復(fù)研制生產(chǎn)。1977年郭沫若先生揮毫題名,敬亭綠雪名茶隨即享譽大江南北,及至海內(nèi)外,已成供不應(yīng)求之態(tài)。
敬亭綠雪形如雀舌,挺直飽滿,身披白毫,芽葉相合,不脫不離;沖泡后湯色清碧,馥郁甘甜,杯中茶葉垂直下沉,白毫翻滾,猶如綠樹叢中雪花飛舞。其采摘精細(xì),工藝精湛,一斤茶葉約3-3.5萬個芽頭,每鍋炒制葉量200-250克,每鍋完成殺青做形等工序需約半小時,可見采制功夫之大,更見名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