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南宣春晚》近日成功舉辦,網友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為講述發(fā)生在節(jié)目創(chuàng)作、排練、演出中的動人故事,展現(xiàn)網友團結協(xié)作、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本網特推出《春晚幕后的故事》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學習和閱讀之余,發(fā)發(fā)微博,接觸下互聯(lián)網,算是調劑,也開闊了視野,沒什么不好,于是9歲的女兒有了“曉曉張”的微博用戶名。
曉曉張秉承了她老爸的基因,嗜“讀”如命,在家,除了草草敷衍作業(yè),幾乎書不離手!
當然都是課外讀物,歷史天文地理生物,無所不包,尤其鐘情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幾乎每冊必買。課堂上,老師教授“博覽群書”一詞時便以曉曉張為例。事實上,這幾年她也擔當了我的科普老師。
開始跟曉曉張談共同創(chuàng)作《三D打印》的構想,她興致頗高,反復排練,要占用閱讀時間,曉曉張立馬煩躁起來,一度揚言要放棄!怕她拆臺,我極力誘惑:南宣論壇有個叫敬亭一叟的,烙小葫蘆的功夫了得,你若演好了,我一定向他討個來送你。曉曉張將信將疑,我說你老媽我一言九鼎!她才放下心來。
一叟的燙葫蘆吊足了她的小胃口,有了這樣的期待,她堅持了下來。好幾次放學后,我們在四小的操場上迎著寒風堅持排練,那兩個雙胞胎男孩是曉曉張的同班同學,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但也活潑好動,排練時總忍不住來些附加動作,呵呵,養(yǎng)育這一對寶貝兒子老爸老媽付出了多少你很難想象。
晚會結束時,撞上拎著道具盒子的敬亭一叟,將最后的三個迷你型葫蘆一把攬來,準備犒賞幾個小演員。拿回家,曉曉張驚喜到尖叫,愛不釋手,急于與老爸分享,怎奈老爸還沒回家,于是,細細把玩后,將三個葫蘆分了類,做了初步分配,并給老爸留了言,才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
一定經歷了內心苦苦的掙扎,第二天曉曉張還不停地對我感嘆三個小葫蘆實在太漂亮了!“你想獨吞吧?”老媽我早就猜到了她的小心思,“實在難以割舍,就給天健一個吧,剩下的兩個,呵呵,就歸我了,可以嗎老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