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奎和老伴一邊翻閱賬本,一邊回憶往事。
黃老的部分賬本。
雞蛋10元;絲瓜3元;湯骨14元……8月6日早上,記者來到?jīng)芸h城北社區(qū),91歲的黃發(fā)奎老人正戴著老花鏡,端坐在桌前,一筆一劃地將今天早上購買的商品價格記錄在自己的家庭賬本中。從1968年到如今,老人雷打不動,已經(jīng)堅持記賬了55年。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物品價格精確到分,現(xiàn)在買東西基本上都是精確到元。家里人買東西,都會把價格記下來,然后回來入賬。”雖已年過九旬,但黃老記賬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仍然很認真細致,將賬目記得清清楚楚。
小到幾毛錢的蔬菜,大到一套房子,一個家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程,都被黃老一一記錄在這泛黃的家庭賬本之中,一筆筆鮮活的數(shù)據(jù)不僅記錄著他們一家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也從中清楚地看到了國家發(fā)展的“印記”。
以“筆筆賬目”記“小家生計”
“上世紀60年代生活條件艱苦,家庭人口多,負擔也重,每一筆開銷都需要精打細算,于是便想通過記賬的方式來控制支出。”回憶起記賬的初衷,黃老深有感觸。
黃發(fā)奎夫婦都是老師,上世紀60年代他的月收入是29.5元,妻子為34.5元,兩人加起來共有64元,是一家人一個月的開支?!斑@既要解決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又要養(yǎng)育三個孩子,不記賬的話很難維系日常開支?!?/p>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物資匱乏。黃老一家的艱辛,其實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
“1993年大兒子結婚,給了3500元;1994年二兒子去德國留學,給了1萬元;2012年三兒子買車,資助了2萬元?!边@是黃老記憶中最深刻的幾筆開支,也是老兩口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積蓄,都用在了三個兒子身上。
“印象中,父母很少給我們零花錢?!被貞浧鹨酝?,大兒子黃健說,父母一直都很節(jié)儉。“1993年結婚時給的3500元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10到15萬元,不知道這筆錢他們存了多久?!?/p>
“1984年購買自行車;1988年購買黑白電視機;1994年購買縫紉機;1995年購買電冰箱和洗衣機……”“三大件”是那時候人們過上好日子的“標配”,當談及到家中“三大件”的購買時間,黃老更是印象深刻,在他的動情講述下,眼前的這些老賬本猶如“時光機”,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都“看到”了曾經(jīng)生活的不易。
以“小家生計”見“大國發(fā)展”
其實,黃老賬本里55年的“故事”,也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改善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世紀90年代月收入約600元;2000年月收入約1400元;2015年月收入約4000元……”在黃老的賬本中,清晰地記錄著他這些年的月收入情況,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也看到了國家發(fā)展的“腳步”。
“現(xiàn)在我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大約是7400元,收入上去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哪像剛記賬的時候,肉、糧食都是配給制,需要憑票購買,一個月只有一斤肉。”黃老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當時的很多東西需要憑票購買且種類單一?!半u蛋都是‘奢侈品’,更別提什么進口食品了,那時候能吃上豬肉就很好了,牛羊肉更是少見?,F(xiàn)在多好,吃完飯還有各種各樣的水果。”
不僅如此,在黃老的記憶中,這55年來,農(nóng)村的變化也非常的大?!耙郧埃r(nóng)民大多數(shù)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現(xiàn)在到處都是小洋樓、小別墅了,好看得很?!?/p>
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21世紀20年代初,黃老的月收入足足增長了250多倍,從他的賬本上,記者看到了諸多變化:食物也從原來的種類單一到如今花樣繁多;農(nóng)村的住房更是從“土坯房”變成了“小別墅”……橫跨兩個世紀,相差55年,變化竟如此之多,如此之大!
“這一切都是國家發(fā)展帶來的福利?!闭劶按颂帲S老表示,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工資改革,還是1994年二兒子的出國留學,抑或是2004年的買房裝修……這看似是一個個“小家故事”,正是我們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后,衣食住行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也越來越高?!?/p>
去年,黃老成為2022年城鄉(xiāng)一體化住戶調(diào)查新一輪樣本記賬戶中的一員,開啟了5年的記賬工作。對此,他表示,接下來會認真完成國家交代的任務,因為“為國記賬”不僅僅是個人的理財,更是為國家提供一份掌握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資料。
從計劃經(jīng)濟到改革開放,再到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全面小康社會,每每想起,黃老都感慨萬千。
“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希望后輩們接續(xù)奮斗,讓國家發(fā)展得更好?!辈稍L結束后,黃老緊握記者的手,說希望將這句話送給宣城的年輕人。